首页 学习问答

当前位置:

一马学习网

 > 

观察力

 > 

培养幼儿观察力的策略有哪些

培养幼儿观察力的策略有哪些

2022-10-31 18:04 丨 130次浏览

小葡萄儿

2022-11-03 回答
点赞

敏锐的观察力像是一块敲门砖,能够带领孩子观察到美好的世界,扩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过想让孩子观察力强,是需要从幼儿就开始培养的。那培养幼儿观察力的策略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培养幼儿观察力的策略有哪些

观察力是孩子利用自身感官区了解世界万物并以此形成自身认知的一种能力,与孩子的智力、创造力、想象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培养幼儿观察的目的性

3岁以下幼儿还不能自觉地根据目的进行观察,常常受事物的鲜明特征吸引,或受个人情绪、兴趣和环境干扰影响,在观察中常常会忘掉观察目的;3-6岁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所提高,但需要家长的指导;6-12岁幼儿可以自觉地根据目的进行细致的观察。

培养策略:孩子年龄越小,观察材料的目的性越要简单明确,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观察目的性的提升,干扰因素可以增加,从而不断提升幼儿观察的目的性。

2、培养幼儿观察的独立性

幼儿阶段,观察的独立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升和稳定。

培养策略:3岁以下幼儿的观察活动需要家长家长等成人参与,并围绕一定目的共同进行观察;3-6岁幼儿能与同伴一起共同围绕指定的目的进行观察,但需要成人的鼓励和支持;6-12岁幼儿逐渐能独立围绕目的进行观察,同时喜欢用语言分享观察后的发现。

3、培养幼儿观察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幼儿自由观察图画的平均时间:3——4岁为7秒钟,4——5岁为8秒钟,6岁幼儿的观察时间显著增长为12秒钟。总的说来,幼儿的观察时间都比较短,显得不稳定。

培养策略:家长提供的观察对象或材料一定是幼儿感兴趣的,能引发幼儿的主动性参与,同时创设的观察环境尽量避免无关干扰,保证幼儿观察。

4、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

3岁以下幼儿常常只对自己感兴趣或经历过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的次序紊乱、易遗漏,缺乏系统性。3-6岁幼儿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6-12岁幼儿能根据观察目的按照一定观察顺序,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培养策略:家长在引导或示范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幼儿观察的顺序性和条理性,培养幼儿系统地观察,包括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从上往下观察、从左往右观察、从里往外观察、正面观察、反面观察等。

5、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

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容易受到事物表面现象的影响,不善于发现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3岁以下幼儿的观察常常只注重表面现象,观察的概括性差;3-6岁幼儿的观察开始注重到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观察,观察的概括性逐渐提升;6-12岁幼儿的观察开始关注事物本质或事物间的规律性,在家长的指导下能系统地进行观察,观察的概括性开始形成。

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技巧

1、激发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有时孩子观察事物的时间很短就没有兴趣了,这可能是孩子感到疲劳的缘故。研究表明,人在观察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就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对所观察的事物给与最清晰的反映,而这种集中注意的观察是很疲劳的。所以让幼儿观察时,最好运用富于变化、色彩丰富的观察对象,幼儿自然就容易被吸引,而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了。

2、教会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幼儿观察往往是漫无目的、缺乏计划性、不分主次的。家长指导幼儿观察时,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其次要做好各种准备,如相关的知识及帮助观察的辅助工具,最后是教给幼儿具体的观察的方法。

3、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加观察。这样可以使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同时,由于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需要经常变换方式,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来参加观察,使孩子的兴奋中心能不断地转移,但又不离开所观察的事物。

最新问答